贵州铜仁市和黔东南州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后续可持续发展经验及启示

来源: 柳州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   发布日期: 2020-06-13 12:44    |  作者: 发展研究中心

一、两地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保障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为搬迁顺利实施提供坚强保障

贵州省坚持运用大数据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实行省级统筹统管、统贷统还搬迁资金的原则,为搬迁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市县两级成立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指挥部,党政主要领导任双指挥长,建立易地扶贫搬迁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调度机制,市级领导包县、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包点,高位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各项工作。组建项目建设督导组,由市领导带队对项目建设进行督查,坚决执行追责问责制度。

(二)着力构建“五个体系”,不断巩固提升搬迁成果

1.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聚焦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社区服务“四大要素”,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切实做到“四有”。有场地。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统筹配置各有关部门优质资源,打造便民利民“七个一”服务工程。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均创办了“老年人活动中心”“四点半学校”“儿童活动中心”等。有设施。同步建设公共基础设施,满足搬迁群众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如凯里市上马石安置点“出门六有”,即小区内部有组织,出门就可办事;小区周边有园区,出门就可上班;小区就近有学校,出门就可上学;小区门口有公园,出门就可游憩;小区附近有医院,出门就可看病;小区楼下有商场,出门就可购物;小区门口有公交,出门就可乘车。有人员。从各乡镇抽调工作人员并通过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招聘网格员充实服务力量。通过相关部门配合,明确专人为搬迁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综合服务。有资金。县委、县政府保障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运营工作经费,确保为搬迁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2.建设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一是实行全员培训。逐户建立培训档案,有针对性地开展搬迁劳动力全员培训。黔东南州培训率达92%。二是拓宽稳定就业渠道。黔东南州“一户一人”稳定就业率100%。岑巩县通过引进打火机厂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实现1903人搬迁劳动力稳定就业。通过公益性岗位托底就业3081人。通过创业带动就业4188人。通过杭州等对口帮扶城市组织劳务输出就业2.35万人。三是创新发展集体经济。铜仁市江口县梵瑞社区,由财政无息借款100万元用于注册公司,包括社区大食堂、物业管理公司、超市,收入的30%用于集体经济发展,30%用于支付支部报酬,40%用于搬迁群众,如贫困助学等。

3.建设文化服务体系。一是开展感恩教育。通过脱贫攻坚夜校、主题教育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命名安置区楼栋名、在新居客厅墙壁悬挂新旧住房对比照片等方式,教育引导群众明白“惠在何处、惠从何来、恩向谁报”。二是创建文明社区。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广场、文明礼仪知识宣讲、文明安全知识宣讲等形式,推进移风易俗,促成和谐邻里关系。三是加强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安置区同步配套建设图书室、安全教育体验中心、村民向市民转变第一课堂等,体现了当地政府服务的用心与细致。四是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在安置点保留民族文化特色,实现人与文化一起“搬”,如黔东南州雷山县城南小区,配套建设苗族芦笙场、苗家风雨长廊等文体设施。支持搬迁群众发展刺绣、银饰、蜡染等苗族传统手工艺产业,在安置小区内打造“乡愁馆”,展示搬迁群众的耕作农具、习俗等。

4.建设社区治理服务体系。构建“街道主导、部门协作、社区主抓、群团参与、居民自治”的社区治理模式,和“街道-社区居委会+群团组织+警务室+物管-楼栋”的社区治理体系。一是合理设置管理单元。根据安置点大小不同、规模各异,确定设立街道办事处或社区居委会由所在乡镇(街道)进行管理。在重点迁出地的乡镇抽调熟悉情况的干部到安置地联合办公。二是注重建立健全社区居民自治机制。及时启动安置点社区居民委员会的选举工作,选优配强党支部班子,实行“社区党委(党支部)+楼长+群众组织+楼栋”居民自治管理。三是注重建立健全治安防控机制。铜仁市沿河县和舟社区建设了三维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系统,全面实现小区“数据化、智能化、可视化”管理。

5.建设基层党建体系。一是建立移民社区党组织。按照安置点搬迁人口数,结合党员人数、年龄结构等合理设置党总支、党支部。建立“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支部—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四级组织管理线,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二是推行党建网格管理。建立社区党支部班子成员党建网格化分片包干责任制,按照搬出地源、移居相邻划分党建网格,每个网格建党小组。三是打造“指尖党建”。建立“支部党建微信群”和“支部党建QQ群”,充分运用“学习强国”APP等新媒体,着力打造“指尖上的党建”,便于搬迁党员随时了解国家政策。

二、柳州市易地扶贫搬迁存在的问题

一是工作力量薄弱。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涉及面广、工作繁巨,我市易地扶贫移民搬迁专责小组力量薄弱,存在推进工作效率不足、推进协调难度大等问题。二是后续产业规划和建设薄弱。部分安置区缺乏产业和就业支撑,就业创业的政策保障和扶持措施不具体、不到位,搬迁以后稳定脱贫难度大。三是部分产业项目拉动力不强。一些重点后续扶持产业项目建设还处于初期建设阶段,未能吸纳搬迁户劳动力就业,或仅能保持劳动力“有岗位”,未能达到“能致富”。

三、几点启示

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建设进展情况看,我市下一阶段工作重心将转入后续扶持阶段,在后续可持续发展方面还需要做更大的努力,真正实现“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一是加强工作力量。坚持整合力量,抽调专人,充实力量,形成逐级负责的工作落实机制,进一步做实市、县两级包点责任领导工作。二是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要切实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搬迁群众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条件,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三是加强人力资源开发。要提高搬迁群众获取资本、就业、抵御社会风险的能力。对不同需求层次的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充分利用东西部粤桂协作资源优势,推动劳务输出就业。建立劳动就业动态台账,适时掌握搬迁群众劳动力就业新动态,积极开展就业援助、粤桂劳务输出。鼓励搬迁群众在安置点和城区内自主创业。四是建立安置地产业体系。要将生态文明理念嵌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坚持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发展方向一致的原则,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同时做好生态保护和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产业。五是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各级政府要加大政策保障,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体系,设立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基金,专项用于搬迁群众就业创业、产业培育、社会融入等后续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