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的对策建议

来源: 柳州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   发布日期: 2022-06-15 14:10    |  作者: 容莉莉 蒙芳

一、柳州市易地扶贫搬迁基本情况

根据自治区分解下达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柳州市“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为13510户56861人,全部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项目涉及鹿寨、柳城、融安、融水、三江县和柳江区五县一区,共设立39个集中安置点,建设安置住房13717套。目前,56861名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全部入住,工程建设与搬迁任务全面完成。同时,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安置社区配套幼儿园、中小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警务室等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此外,正在加快建设“九个中心”(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就业社保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老年服务中心、儿童活动中心、平价购物中心(农贸市场)、公共安全服务中心和物业服务中心),为安置社区创造更加舒适良好的社区服务,帮助易地搬迁群众全面融入城镇。

二、 柳州市安置社区出现的移民生计问题

易地扶贫搬迁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生活条件,并让搬迁群众享受了平等的城镇公共服务资源。与此同时,由于生产生活方式与产业发展的转变也带来了新的移民生计问题,成为“换穷业”“拔穷根”最主要的障碍。

(一)安置区后续产业尚待发展,扶贫成效不明显。一方面,安置区扶贫车间虽易学、易做,且务工时间灵活,能实现既照顾老人小孩,又实现家门口增收,但绝大多数扶贫车间规模小,订单不稳定,吸纳就业人数有限,并且这些项目大多依赖当前政策扶植,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另一方面,安置区缺乏已有产业的支撑,与安置区同步规划的万亩茶叶扶贫产业园、特色农林业计划项目等虽有较大发展潜力,但目前大多尚处于成长期,短时间内难以实现大规模就业,或提供有稳定收入的岗位。

(二)受限于自身条件,就业期望值、能力与岗位需求等不

匹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增加就业是最直接的脱贫方式。”调查中,半数以上的受调查搬迁群众表示希望政府能够帮助提供就业岗位,说明搬迁群众对改善就业呼声较高。而对于农村家庭,尤其是贫困农户来说,农业收入是维持家庭内部留守人口的最低消费与生活需求的基本手段,受限于自身素质和技能等条件,搬迁群众或多或少无法适应或胜任安置区所提供的岗位,就业存在较高的不稳定性。抽样调研中发现,超过70%的搬迁群众表示想自己回去耕种自家原有的生产用地。访谈中,有搬迁群众表示经常骑着摩托车去数公里外的老家田地进行耕种。还有一部分搬迁户则存在明显的依赖心理,不能正视自身技能缺乏的短板,对岗位薪酬待遇要求较高,对人社部门提供的岗位和薪酬不满意,很多已推介相关工作达三次及以上,导致后续帮扶成效不是很理想。

(三)主观感受和预期要求存在差距,搬迁群众社会融入存后顾之忧。易地搬迁群众来自不同的村屯,由过去的分散居住变成集中居住,长期形成的村屯“熟人”社会被打破。所谓“穷家难舍,故土难离”,部分搬迁群众始终认为无论距离长短,也存在“离乡”的事实,这种融入障碍使得搬迁群众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环境,从而影响生产生活。而一部分搬迁群众则对必须拆除旧房存在抵触情绪,有安置点存在旧房满两年过渡期后仍未拆“两头住”现象。

三、几点建议

(一)紧盯群众搬迁安置之后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乐业才能安居。要真正实现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最根本最关键的解决措施是提高搬迁群众获取资本、就业、抵御社会风险的能力。从搬迁群众个体来说,需要通过接受教育、参与培训、自主学习等途径提升个体能力和自身素质,从而提高搬迁家庭能力,进而提高家庭获取资本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要精准整合现有培训资源和平台,精准摸排培训对象并建立实名制培训台账,以市场和就业需求为导向,实施分层按需培训,实现市场需求和群众就业愿望有效对接。从政府角度来说,需要完善产业扶持、技能培训等措施,集中力量解决搬迁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要以“产城融合”发展方式,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坚持将易地扶贫搬迁与脱贫致富及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让搬迁群众融入产业链,将扶贫方式从被动输血变为主动造血,从而达到巩固脱贫成果预防返贫的目的。

(二)强化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防止二次致贫。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把防止返贫放在重要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关于“防止脱贫人口返贫,防止边缘人口致贫”的要求,切实建立健全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重点对易返贫的脱贫户和有致贫风险的边缘户进行动态监测。对易返贫的脱贫户开展“回头看”,全面摸清其返贫风险因素,逐户逐项制定帮扶措施;对有致贫风险的边缘户开展入户核查,确保不漏一人。对返贫和新发生贫困人口,根据致贫原因和帮扶需求,及时提供帮扶。

(三)关注搬迁群众社会交往与心理方面的调整与适应。易地搬迁不是简单的“穷窝”换“新居”,而是从传统村屯“大院式”向安置社区“上楼”的生活方式转变,搬迁群众面临着心理调适与社会融入方面的问题。要打消搬迁群众“外来人”的心理顾虑,帮助搬迁群众建立认同感意识,建设安置社区共同体意识。从政府统筹性推进与社会化参与两个方面相相结合,推进安置社区营造与建设,形成社区发展与移民群众个体能力提升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的发展共同体;充分利用村庄原有基层管理人员,组建高效的管理队伍,带动移民群众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实现有序发展,良性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