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发展大数据产业的经验启示

来源: 柳州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   发布日期: 2022-04-20 17:25    |  作者: 王波、梁宇宁、崔秀燕

一、贵州发展经验

2015年9月18日贵州省启动我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工作,几年来逐步建设成为全国数据汇聚应用新高地、综合治理示范区、产业发展聚集区、创业创新首选地、政策创新先行区。

(一)发挥先行先试优势,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贵州颁布施行全国首个省级大数据地方法规《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条例》和全国首部政府数据共享开放地方性法规《贵阳市政府数据共享开放条例》,组建全国首个地方大数据标准委员会,参与多项大数据领域多项国家标准的制定,制定多项地方标准。同时强化顶层设计,统筹全省大数据发展。作为全国唯一将大数据战略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战略之一的省份,贵州在推进大数据发展的实践中,形成了“344533”的总体发展思路,同时强化政策导向,2017年制定发布全国首个省级层面的数字经济发展意见、规划——《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数字经济加快发展的意见》《贵州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17-2020年)》,引导全省大数据产业发展。

(二)创新工作机制,有效实施大数据战略

贵州成立了省长任组长、各市(州)政府、省直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贵州省大数据发展领导小组,同时加挂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牌子;设立全国首个省政府直属正厅级单位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设立省大数据产业发展中心,组建云上贵州大数据集团有限公司,组建贵州省大数据专家咨询委员会,形成了“一领导小组一局(办)一中心一公司一智库”的发展管理机制。在省、市、县全面推行三级“云长制”,省长担任云上贵州“总云长”,副省长担任“第一云长”,省级部门、各市(州)、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本部门本地区“云长”,负责抓好本地本部门大数据应用发展工作。建立了督办督查机制,出台《贵州大数据战略行动问责办法》,定期开展全省大数据战略行动落实情况督查;成功打造了“数博会”高端平台,2015年以来连续5年成功举办贵阳“数博会”,以会招商、以会聚才,为国际国内大数据交流合作创造条件,2017年“数博会”升级为国际级论坛,成为全球大数据领域影响最大、权威引领性最强、专业化程度最高、业界精英汇聚最多的国际性平台之一。

(三)集聚大数据企业和平台,全力做大做强大数据产业

贵州着力聚企业,大数据企业从2013年的不足1000家增加到2018年底的9500余家,阿里巴巴、华为、腾讯、京东、浪潮、神州数码等全国大数据、互联网领军企业落户贵州,苹果、高通、微软等世界知名企业纷纷携手贵州。着力聚数据,在全国率先建成首个省级政府数据统筹交换共享平台“云上贵州”系统平台,汇聚736个政务应用系统、17204个数据元目录。2015—2018年贵州数字经济增速连续四年全国第一,大数据对贵州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

(四)强化深度融合,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坚持创新驱动,是培育欠发达地区发展新动能,实现弯道超车、后发赶超的重要途径。贵州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积极创新大数据发展模式,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促进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以深入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抓手,推动三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增量崛起”与“存量变革”,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推动核心技术创新。建成大国重器——“中国天眼”,坚持以大数据为突破口,大力推进核心技术创新,获批建设全国首个大数据国家工程实验室——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大数据协同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也在建设中,陆续产生了一批技术创新成果。

二、对柳州的启示

(一)统筹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

数字柳州建设领导小组要加大顶层设计力度,将大数据发展战略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发展规划,统筹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各项工作,如数据共享开放、基础设施建设等。

(二)加快落实大数据产业规划

对柳州智慧城市建设、数据基础平台建设及大数据产业园等编制发展规划,同步启动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尽快完成《柳州市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4)》编制工作,全力推进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发展。

(三)强化政策扶持引领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整合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各种扶持资金,重点扶持数据采集、挖掘、整合、分析咨询等新业态的发展。提升招商政策吸引力,重点引进一批在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大数据企业。支持建设大数据企业孵化器,对创建或引进的大数据企业实行“一企一策”扶持,对符合条件入驻大数据产业园区企业,实行优惠政策。

(四)加大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加快柳州大数据中心、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工业应用柳州基地建设,尽快建成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的数据共享交换体系,以及规划建设好大数据产业园区。开展5G试点建设,促进电网、水利、交通等传统基础设施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五)着力提升企业数字化水平

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夯实数字化基础,加快数字化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提升我市企业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水平。重点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开展工业大数据试点示范推广。推进智能化生产,培育一批“数据工厂”,带动传统优势产业大数据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