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来源: 柳州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   发布日期: 2022-03-16 10:10    |  作者: 石妮妮、周资云、张乐

一、柳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成为柳州经济新增长点。2019年,其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010年的2%提升到15%。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生物与制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重点培育产业发展迅速。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推进,逐步形成了以柳东新区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城市轨道交通、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以北部生态新区、河西工业园区为重点的高端装备制造集聚区;以柳北区工业园区、鹿寨经济开发区为核心的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以柳城工业区为核心的生物与制药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效应初显。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支撑体系日趋完善自2014年起,每年安排3000万元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资金,2019年安排财政专项资金6200万元;优先保障土地供应,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和产业重点建设项目倾斜。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支撑体系基本建立全市研发投入稳步增长。柳州市本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2019年预算额(2亿元)较2015年(1.23亿元)增长63%,居广西首位。2019年“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试点工作通过国家验收并获国家奖励。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跃升至500家,全区排名第二。

二、柳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规模偏小,层次较低,尚未形成产业集群

从产业规模看,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仅为25.8%,规模偏小。从产业层次看,柳州战略性新兴产业普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难以获得高端产业等值收益分配。从产业配套看,缺乏完善的配套体系。

(二)龙头企业缺乏,科技创新支撑弱,发展后劲不足

多数战略性新兴产业或总产值比较低,或尚未投产;在柳州942家规上工业企业中,新兴产业企业不到100家,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拉动和贡献不明显。研发投入不足,2018年柳州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1.89%,低于国家的2.19%,对比外地发达城市(深圳4.05%,广州2.80%),科技投入强度更加偏低。缺乏完备的科技服务体系,缺乏发展战新产业亟需的研发与实验中心、产品设计中心、风险投资公司、市场调研公司等服务支撑公司。

(三)金融支撑服务不足,融资难、贵,资金瓶颈亟待解决

近年政府设立的产业发展资金,规模不大,加上容错机制尚未建立,市场化、专业化运作不足,新兴产业企业能获取到的资金支持有限。金融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发展不足,企业融资渠道狭窄,方式单一,难以满足新兴产业企业发展需要。处于创建期和成长期的中小企业,多数在银行信贷资源分配中处于劣势。

(四)高端人才引进难、留住难、培育慢,发展活力不足

在引进人才上,2018年出台的柳州人才新政在全国“抢人大战”形势下,目前来看,政策效用呈边际递减。在留住人才上,新兴企业普遍规模小,缺少高端人才施展才华和创新就业的平台。在培养人才上,柳州市高校、科研院所、研发平台数量少、规模小、层次低,教研力量不足,培养能力不强。

三、柳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突出重点,打造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一是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谋划新项目和研发新产品,争取将上汽集团、东风集团新能源“三电”项目落地柳州,加大新能源车型的开发力度,加强与“造车新势力”开展合作;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链吸引一批新兴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企业及在关键零部件拥有核心技术和较强研发能力的企业入柳;加快发展智能网联产业,推动电子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处理技术在传统汽车产业的深度应用;开拓新能源汽车外部市场。二是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加速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推进柳州轻轨建设审批进度,争取引进产业链配套企业,打造从整车生产到零部件配套、维修服务的全产业链;加速智能电网装备国内骨干企业入柳,谋划发展全领域关键设备和软件研发制造;着力发展机器人和无人机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建设相应的机器人研发生产基地,强化与无人机产业园相关运营公司合作;加快推进粤桂智能家电产业集聚区建设,打造千亿级智能家电产业。三是着力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加大对龙头企业支持力度,大力培育、扶持联合汽车电子、耐世特等汽车电子龙头企业,开展上下游产业链招商,带动产业链各环节集聚发展;打造北斗信息产业军民融合示范基地,加快承接区内外北斗终端制造及系统应用环节;依托数字柳州建设打造5G应用示范基地,重点支持5G规模组网建设及应用示范工程,开展4K高清、VR/AR、车联网等典型5G业务及应用;填补光电产业空白,积极推动有关项目落户柳东新区。四是重点攻坚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采用“飞地经济”发展模式,将分散在各城区、各县的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机构或平台聚拢入园,力争较短时间内上规模、出效益,为招商引资外地龙头企业、重大项目夯实基础。

(二)聚焦智造,推进支柱产业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推进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在汽车、机械、电子信息等行业实现全工艺流程的智能化及资源的最优利用。二是推进关键环节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推进生产设施设备的升级更新、技术改进,在劳动密集型行业,有针对性的实施“机器换人”专项计划。三是推进传统产业的重要系统数字化推进生产模式向网络化、柔性化、智能化方向改造,推进全业务流程的信息化集成,推进企业间的信息化集成应用。四是积极发展智能制造相关产业。大力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专用装备;积极推动3D打印技术向制造业各环节延伸;重点开发多轴、多通道,具有高精度插补、动态补偿和智能化编程等功能的智能型数控机床。

(三)创新驱动,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体系

一是重点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技术、核心部件、重大装备实施重大专项,攻坚核心基础部件、高速高精制造工艺与技术、工业机器人、工业软件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与高精尖产品。二是以行业龙头企业为先导,大力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一体化产业技术联盟,建设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技术研究院或平台;持续支持工业骨干企业创建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三是让双创事业再出发。以“南柳桂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申报建设为契机,培育一批具有市场活力的双创支撑平台,向企业落实一批支持双创的政策措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支撑。

(四)人才护航,引进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人才

一是培养和引进高级专业人才探索出台高端人才所得税减免政策,吸引高层次专业人才;加大高校建设力度,着力提升广西科技大学综合实力,引进上海交大、华中科技大、湖南大学等知名高校在柳建分校或者科技研究分院等;推动职业院校(技工院校)与制造业企业对接合作,培养高级技能人才。二是建立人才智库柔性引进人才建设“柳州智能制造人才智库”,搭建与国内外高校、院所及长三角、珠三角等先进地区交流合作平台;成立先进制造业发展联盟及服务网,支持智库专家及国内外行业领军人才、高校、院所、社会组织和重点企业专家,通过先进制造业服务网为全市企业发展提供科技服务。

(五)多措并举,强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保障

一是加强财政扶持资金的引导作用。专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资金,三年内争取整合上十亿资金,并按比例逐年增长,支持数十家高新技术公司及技术公共研发平台建设。二是提高金融服务的供给能力。积极引进风险投资基金公司、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企业和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企业等,加强战略性新兴企业与股权投资机构合作。探索设立产业化中试基金,加大对重点领域中试环节精准扶持。三是成立柳州创投服务中心。大力建设以孵化创业投资主体为使命的高新创投产业,培育孵化一批创业投资主体和有实业功底的行业投资人,打造区域性创投孵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