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柳州市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来源: 柳州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   发布日期: 2021-10-20 17:25    |  作者: 周资云 张乐

近年来柳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呈现稳健发展的态势,随着发展重心转向高端制造业,柳州也必须持续发力,努力对标先进地区,推动柳州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走一条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一、柳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

我市2019年前三季度GDP为2025亿元,第三产业为869.3亿元,第三产业占GDP总量为42.9%。根据市统计局统计口径,生产性服务业为319.2亿元。占比第三产业为36.67%,占GDP比重为15.7%。

(一)规上服务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部分行业发展向好

一是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业快速增长。前三季度,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7.79亿元,同比增长12.4%。研发与设计服务增长91.4%,专业设计服务增长215.5‰;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增长15.8%,其中新能源技术推广服务增长48.6%;生产性专业技术服务业增长12.7%,其中工程设计活动增长29.0%。生产性专业技术服务业占比大,营业收入占该行业的86.7%。

二是商务服务发展态势良好。前三季度,商务服务实现营业收入50.38亿元,同比增长19.4%。组织管理和综合管理服务营业收入17.3亿元,增长10.4%,其中总部管理增长19.1%,单位后勤管理服务增长26.4%;咨询与调查服务营业收入2.5亿元,增长118%;其他生产性商务服务营业收入30.58亿元,增长25.9%。其中,广告业增长45.2%,生产性市场管理服务增长21.8%,会议、展览及相关服务增长9.7倍。

三是人力资源管理服务稳定增长。前三季度,人力资源管理服务营业收入63.67亿元,同比增长9.1%。其中,劳务派遣服务60.97亿元,增长9.6%。劳务派遣服务在库企业40家,在规上生产性服务业分行业中企业数仅次于道路货物运输企业数。

(二)加快基础项目建设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一是全力推进柳州市供应链试点城市建设。柳州市重点支持汽车零部件、广西现代医药、城市生活品配送三条供应链体系,并组成以16家试点企业为主体的基础项目库。截至11月份,完成项目投资1.3亿元,完成比例为32.5%左右。成功举办2018年广西物流节暨现代智能物流高峰论坛。重点推进宁铁城配物流中心建设、苏宁易购广西桂北智慧电商产业园、国达物流项目等项目建设,推进五菱物流、圆通柳州配送中心等物流标准化建设。

二是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加快打造现代物流、汽车服务、专业市场、电子商务等四个服务业千亿产业,重点打造六大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建设国家汽车质量检验中心(广西)、上汽通用五菱汽车技术中心试验室、柳州港鹿寨港区江口作业区、柳江县岩冲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区、柳州文化旅游科技体验园(华侨城)、龙城十二谷等项目。建立柳州工业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新能源汽车大数据中心。加快发展鹧鸪江钢铁深加工及物流产业园、宁铁柳州汽车工业物流园、华乐物流园、传化公路港等大型产业物流集聚区,加快广西汽车城官塘水公铁多式联运物流基地建设。

三是发展生产+服务模式。以工业设计、工业物流、制造业电子商务、研发服务为重点,创建“制造+服务”商业模式,加快推动制造企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深入推进服务业“两库一区”建设,重点支持“互联网+”等新兴服务业态,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以现代商贸、全域旅游和民生服务为重点方向,全力打造“电商柳州”,实现传统服务业向中高端、集约型、智能型服务业转型升级。加快广西工业设计城建设,大力发展功能设计、结构设计、形态及包装设计。

二、柳州市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发展水平偏低

一是道路货物运输和水路货物运输呈现增长乏力的态势。前三季度,道路货物运输营业收入28.57亿元,同比下降21.0%,水上货物运输营业收入2.01亿元,同比下降8.4%。二是企业生产规模普遍较小,研发和设计服务企业少。主要是小型和传统企业,缺乏强大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企业价值链中的大多数低端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虽然研发和设计服务营业收入增长,却只有3家企业,且仅有1家企业营业收入实现增长。另外2家企业分别属于工程和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工业设计服务。该行业的发展与工业柳州不相匹配。三是信息服务的发展不足。前三季度虽然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4.5%,但信息传输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3%。部分行业无规模以上企业。截至2019年10月,柳州市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服务业暂无在库企业。

(二)内部结构不平衡

柳州市生产性服务业中的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邮政业、人力资源管理服务等四个行业的占比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四个行业前三季度对于服务业的增加值贡献率达到90%以上。金融服务业属于高盈利、高收入行业,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人力资源管理服务的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和服务密度也都较高;而科研技术、信息咨询等智力密集型行业,尽管近些年来这几个行业增速较快,但是依然存在产值低、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强等现象。

(三)人才供给不足

目前,柳州市从事服务业的高素质人才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教育、卫生、政府机关等部门,从事信息技术、金融、保险、网络商务、科技研发部门、市场推广和企业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人员较少。另外,不完善的培训体系,缺乏高等教育资源,不完善的就业机制和不合理的人才结构,人才流失等因素严重制约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推进柳州市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结构性改革

一是增加生产性服务业有效供给。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要求,深入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供给,稳步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政策引导、构建价值链、打造专业化分工体系等措施,加快建立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二是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供给质量。加快实施品牌战略、标准化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不断巩固和发挥以技术、标准、品牌、服务为核心的质量优势,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向高端化、品质化、集约化转型升级。三是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在柳东新区和北部生态新区、制造业集中区域、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以及有条件的城镇集聚,推进规模化集群发展,实现规模效益和特色发展。

(二)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竞争新优势

一是增强工业大数据服务功能。结合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打造数据驱动的工业制造新模式,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大数据应用解决方案。二是引进培育发展大数据企业。成立柳州大数据产业基金,支撑重大项目,引进国内外大数据企业和互联网+创业机构落户。推进大数据在工业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中的应用,发展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服务型转化,促进工业企业升级转型。三是建设大数据载体和平台。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建设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包括城市数据大脑和市民体验中心两部分。建设大数据交易中心,推动大数据资产运营与交易。加快大数据园区建设,深入推进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建设,建设2个以上双创基地、一批大数据产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四是实施工业大数据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工业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新能源汽车大数据中心,重点在汽车、机械、钢铁、高端装备制造、智能电网、工业机器人、新材料、食品、纺织、建材等领域开展工业大数据试点示范,培育一批“数据工厂”,带动大数据在工业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设备增值服务等产业链全流程的应用。

(三)建立专业人才体系

一是加强基础教育投入。鼓励我市高等院校注重金融、物流、通信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注重培养生产性服务业人才,支持企业和高校或政府合作建立培训中心。制定在职人员定期培训计划,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二是加强积极引进人才。实施优惠政策,解决住房问题,注重引进具有技术创新或管理能力的人才,建立科学完善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三是加强内部人才培养。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对产业做出更大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或员工,应给予慷慨的奖励,创造公平和谐的竞争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