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穗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调研与启示

来源: 柳州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   发布日期: 2020-12-29 16:35    |  作者: 张乐 周资云 石妮妮

一、沪穗深发展经验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持续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2018年,上海全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10659.91亿元,比上年增长3.8%,增速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2.4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0.6%。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5461.91亿元,比上年增长8.2%,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7%,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受中美贸易战升级以及汽车、电子等支柱行业下滑等内外部因素影响,1-5月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008.97亿元,同比下降4.4%,降幅比全市少0.5个点。

2018年,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4090.98亿元,占GDP比重17.9%。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8%。其中,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增长2.5倍和2倍。高新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5倍,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大幅增长1.5倍。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增长191.8%)、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60.2%)等成为带动高速增长的主力军。

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3878.22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9183.55亿元,占GDP的比重逐年提升,从29.9%增长至40.9%。2017年,深圳新兴产业增加值合计9183.55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占GDP比重40.9%,成为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最大、集聚性最强的城市。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有10个点以上的增长,其中生物产业增加值295.94亿元,增长24.6%,增长最快。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发挥引导和激励作用

以广州为例。广州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出台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新能源汽车发展若干意见》等政策措施;分别成立了总规模均达100亿元的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轨道交通等产业发展基金。2018年,发布了《关于印发广州市加快IAB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年)》,计划未来五年重点发展IAB(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产业。《广州市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对近年广州持续推进的科创战略进行了系统化和全面升华,明确力争2035年全面建成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不断引导和激励产业发展。

(三)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集中力量加快培育重点领域

以上海、深圳为例。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上海经济的重大支撑。近年,上海通过扩大开放聚集全球资源要素,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引导企业加大创新和技改投入,大力发展共享经济、智能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推进华大半导体、华为无线通讯、蔚来电动汽车、海尔智谷等引领性强、带动性大、成长性好的重大产业项目,集聚更多的“隐形冠军”和“独角兽”企业。加快培育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和生物医药顶住经济下行压力,产值逆势增长5.8%和7.2%,均呈现较快发展势头。2019年,上海将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紧密结合,分季度组织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大项目。

深圳以信息经济、生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等为重点,引领产业向高端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成效日渐彰显。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深圳已成为全国集成电路产品消费应用中心和设计创新中心,拥有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机构数百家,产业总规模达668亿元。2018年以来,留仙洞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部基地、宝安“互联网+”未来科技城、龙岗阿波罗未来产业城、坝光国际生物谷、坪山聚龙山智能制造未来产业集聚区等纷纷加快规划和建设,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高端医疗装备、无人机等领域形成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为争创产业发展的新优势,深圳今年还将出台未来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加快5G移动通信、第三代半导体、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的布局。

(四)加快产业创新布局,优化产业发展创新体系

以上海为例。上海根据产业创新的需要,系统推动功能型平台、创新中心、创新主体培育的布局。一是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2个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在集成电路、增材制造、海洋工程装备、先进激光等领域启动了4个市级制造创新中心的建设,并在生物医药等领域积极培育储备队伍。二是推进本市重点领域功能型平台的建设工作。智能制造、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工控安全4个研发转化功能型平台全部启动建设。三是加强企业创新平台建设。新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累计达81家;新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91家;累计达619家,区县级(集团级)企业技术中心约1300家。四是不断加强创新主体培育。完善企业服务体系,上线运行市企业服务云网站和APP,累计推出各类服务产品近3200个;创新企业服务方式,发放“四新”服务券,支持企业采购第三方服务机构提供的专业法律服务、公有云、大数据等。

二、对柳州的启示

(一)在政策支持上有效供给

政策对于引导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增加有效的制度供给,以宽松的制度环境降低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制度成本,从而提高制度实效。我市强化政府职能,出台了《关于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专项政策和规划。从规划上来说,就是重点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梯度设计、配套产业及支撑产业的规划与行动方案。此外,进一步加大政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投资引导基金和创新创业引导基金投入,激励金融支持,优先保障土地供应等。还要对标沪穗深等发达地区营商环境和竞争力指标水平,优化完善柳州营商环境的政策体系。

(二)在项目建设上链接产业

重大项目是支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驱动引擎。我市要积极做好项目策划、推进和服务工作,不断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加强项目统筹协调。着力搭建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的产业发展机制,实现“引进一个项目,带来一批配套;建设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的“链式集聚”,形成“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储备一批”项目梯次推进、良性发展格局。

(三)在培育产业上集群推进

从沪穗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可以看出,都是根据自身定位高度重视并提出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发展壮大作为新支柱产业。立足我市基础和优势,确立了优先培育智能电网、装配式建筑、城市轨道交通和工业大数据产业等新产业。今年柳州市又加快引进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等生产企业,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柳州模式”升级为“广西模式”。下一步,建议在加快柳东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柳北、鹿寨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发展的基础上,重点推进柳东新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汽车电子产业园、北部生态新区智能电网产业园,柳北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聚焦“三大三新”重点产业领域,引进一批投资强度高、产业效益高、科技含量高的重大延链补链项目,创建一批产业示范性基地。

(四)在集聚创新要素上加快突破

一是把企业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引导企业运用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推动主机厂与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研发应用一批产业链关联技术。加快建设企业技术中心,持续推进有条件的技术中心向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升级。二是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加快建设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基于我市科研院校少、科研能力较为薄弱的情况,大力引“智”,打造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发展库,推动建立产业、行业多类智库,主动融入大湾区,争取与大湾区等科创发达地区合作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和研究基地,优化完善产学研协同、部门协同、区域协同发展的创新生态体系。三是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技术申请国家专利,主导或参与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定和修订。以申报国家中小企业双创升级特色项目为契机,不断加快众创空间、创新孵化器等创新创业基地建设,释放应有的创新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