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乡村振兴激活生产要素面临的问题和建议
来源:
柳州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
发布日期:
2020-03-06 18:05  
| 作者:
发展研究中心
分享本页面至:
我市乡村振兴激活生产要素面临的问题和建议
一、生产要素未能全面激活
1.农村土地利用率低。农村土地利用仍然面临着土地连片流转难度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不足、现代农业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紧张等问题。如: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60.5万亩,土地流转率仅达24.2%,与全区平均水平持平,但低于全国30%以上的平均水平。全市流转涉及农户11.6万户,流转农户仅占总承包农户的20.6%;50亩以上的规模流转18万亩,规模流转面积占总流转面积的29.8%。推进适度规模生产经营难度仍然很大。
2.资金不足。除了土地,资金依然是制约我市农产品加工园、特优区和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发展的瓶颈。全市资金的集中整合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农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突出,资本下乡渠道有限。
3.人才缺乏。我市农业人才缺乏,一是受编制的影响,
县乡两级农业技术干部严重缺乏;二是是由于经济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制约,无法吸引、留住乡村发展人才。三是农民培训少、规模小、力量弱。
二、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激发乡村振兴主体活力
1.强化用地政策保障
一是用足用好中央、自治区土地政策。有效利用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用地、设施农用地等新政策,重点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小块并大块”土地整治,以解决用地指标难题。二是促进农村土地科学合理利用。开展新一轮柳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试点工作。从自治区切块下达的市级指标中保障农产品加工园区用地指标。在用地指标安排使用中单列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产地批发市场等辅助设施建设。三是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加大园区土地储备和开发力度,鼓励和支持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大力推行“示范区+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紧密型联结机制,探索土地入股、合作经营、订单生产、代耕代种等新型利益联结模式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还要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四是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尽快完成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加快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体系。五是探索农村闲置房屋、宅基地等资产折价入股新型经营主体改革试点。
2.强化多元投入支持
一要强化财政扶持。公共财政要确保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特别是在全国特色农业示范申报、农产品深加工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建设、特色休闲观光产业园建设等方面,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大力推进财政涉农资金整合,相应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增强县级统筹使用自主权。二要强化金融服务。探索设立乡村振兴基金,不断优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搭建好投资创业平台,建立健全“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这三大乡村振兴融资平台,有效解决资本下乡难题。重点推动金融精准扶贫、农村产权融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等工作有效开展。三要把土地增值收益更多转向农业农村。土地流转带来的财产性收入将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增量构成,因此要把握好农村用地政策底线,防止工商资本跑马圈地,把农民挤出去。
3.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做好党组织带头人和班子培训。做好村“两委”换届后集中培训、轮训,提升党组带头人和班子服务能力、带富能力。二是重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农村带头人、农场主、扶贫对象以及返乡务工人员和涉农大中专毕业生作为重点培育对象。三是培训方式多元化。以农民需求为导向,建立建设“农民学校”,采取代培、委培、校企联合办学等多种形式,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并选拔农村创新创业的合伙人,进行资金、服务等方面的支持。三是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村种植、养殖、加工、管理、生产、品牌建设、农村电商和营销策略等方面业务能力培训,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种养能手、非遗传承人等专业人才。四是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制定鼓励城市专业人才如医生、教师、科技文化人员等定期参与、服务乡村振兴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乡村人才信息库管理机制,组建专业行业协会,促进乡村人才自我管理。
相关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