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柳州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

  发布日期: 2009-06-30 17:04    |  作者: 中心课题组
 

“十一五”期柳州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

        柳州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2006年,柳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6.91亿元,工业总产值1083.57亿元,财政收入95.20亿元,在全区率先突破工业产值千亿元大关,向着“在全区率先实现工业化的示范城市”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实践证明,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近年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得益于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与完善。但是,当前全市的产业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升级,还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与有效调整,否则,势必影响我市经济发展的后劲。目前,柳州经济发展已到了一个重要的拐点,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于实现“在全区率先实现工业化示范城市”的目标,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大意义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1)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升级的过程。而产业结构作为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是符合这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从最初的只有农业(第一产业)到产生工业(第二产业),再到产生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三次产业在经济社会中所占的比重也在不断变化。首先是以农业为主,再到以工业为主,最后到以服务业为主,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和优化升级中发展,同时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谁能积极推动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谁就能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增长只是结构变动的结果。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三次产业都有相对合理的结构。结构合理,就能有力地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相反,则阻碍经济发展。合理的结构就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推进器,这是被中外经济发展史所反复证明了的。那么,什么样的结构才是合理的?世界银行有一个参考标准为14:35:51,也就是说,产业结构比较合理的状况是第三产业最高,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低。

表一:      世界部分发达国家2001-2003年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单位:%)

国家

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美国

1.6

23.0

75.3

日本

1.3

30.4

68.3

法国

2.3

26.2

71.5

意大利

2.6

30.5

66.9

韩国

5.0

25.9

69.1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美国为2001年数据,日本为2002年数据,其他国家均为2003年数据。

 

2)我国目前产业结构的总体状况

 “十五”期间,我国制造业发展迅猛,被誉为“世界工厂”,但产品大多科技含量、附加值比较低,没有自主知识产权。面对国际化的激烈竞争,中国开始再次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在2005122国务院发布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第二条中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健康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在2006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经济发展由“又快又好”转变为“又好又快”,新一轮结构调整在全国展开。

表二:               1993年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

年份

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93

19.5

46.6

33.9

1994

19.7

46.5

33.8

1995

19.7

47.2

33.1

1996

19.5

47.5

33.0

1997

18.1

47.5

34.4

1998

17.3

46.2

36.5

1999

16.2

45.8

38.0

2000

14.8

45.9

39.3

2001

14.1

45.2

40.7

2002

13.5

44.8

41.7

2003

12.5

46.0

41.5

2004

13.1

46.2

40.7

资料来源:《中国网搜》《经济普查后中国GDP数据解读》。

目前,我国一些经济较发达的省市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其三次产业的结构显示,二产仍是最大比重,三产稳步上升,一产比重已下降到10%以下。

表三:              2005年国内部分城市三次产业占GDP比重情况

城市

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无锡

1.7

60.5

37.8

常州

4.3

61.1

34.6

绍兴

6.6

61

32.4

金华

6.0

53.4

40.6

湖州

9.8

54.8

35.4

资料来源:根据实地考察资料整理

 

(二)柳州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回顾

柳州市从194911月解放以后,在57年的发展历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化总的特点是:在“大跃进”中形成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变化,目前形成了以汽车、机械、冶金为支柱产业的产业格局。第一产业无论是产值还是劳动力人数都呈逐步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发展迅猛,正成为柳州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198310月,柳江、柳城两县划归柳州市管辖,20029月,鹿寨、融安、融水、三江四县也划归柳州市管辖,形成六县四区的行政格局。由于这两次行政区划调整,柳州的农业产值基数两次发生较大的变化。但由于县域经济较弱,工业占主导地位的产业格局并没有改变。

1、工业布局的形成

柳州工业始于解放前桂系军阀在柳州的经营,但基础十分薄弱。1958年,国家和广西省(自治区)考虑到柳州地处广西中部,交通比较便利,于是将柳州作为以重工业为主的广西工业基地来布局和建设,确定了十大项目,即柳州钢铁厂、柳州热电站、柳州联合机械厂、柳州化肥厂、柳州动力机械厂、柳州建筑机械厂(今柳工)、柳州水泥厂、柳江造纸厂、柳州第二化工厂、柳北水厂。这些项目大多在1959年和1960年相继建成投产。1950年,柳州工业总产值仅为943万元,其中轻工业858万元,重工业85万元。到了196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1301万元,其中轻工业12426万元,重工业18875万元。

2、几次重要的产业结构调整

(1)“大跃进”之后的调整。十大工业项目的建设,虽然为柳州市创建了工业基础,但由于基建战线过长,国民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矛盾日益突出,能源、原材料供不应求等问题影响了建设速度,也影响了后来的生产。工业总产值由1960年的31301万元下降到1962年的10765万元,下降幅度达65.6%。从1961年开始,柳州市贯彻中央提出的“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通过“关、并、退、缩”,压缩过大的工业摊子,到1963年,经济状况出现好转。

(2)改革开放初期对工业轻重结构的调整。计划经济下建立起来的柳州工业呈现“偏重”现象。197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为13.7亿元,重工业占58.08%。在全部固定资产原值中,重工业所占比重高达86%,但只创造45%的税利,而轻纺业以占全市工业不足14%的固定资产原值,却生产42.5%的工业总产值,创造55%的利税。这反映了柳州市工业结构不合理的状态。

为使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和合理布局社会生产力,从1979年开始,柳州市贯彻中央提出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确定了工业发展的战略思想: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对轻纺工业的投入,大力发展轻纺工业;对重工业采取挖潜改造,调整产品结构,争取尽快走出困境。经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柳州市的轻重工业逐步协调。1982年,轻纺工业的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8.93%,重工业仅占41.07%1980-1984年,轻纺工业得到了超常发展,连续5年,轻工业产值一直高于重工业的产值,由此打造了柳州市轻纺业十年的辉煌。

表四:                1950—2005年柳州市工业总产值一览表

年份

工业总产值合计(万元)

按企业性质分

轻工业

重工业

轻重之比

产值(万元)

所占比重(%)

产值(万元)

所占比重(%)

1978

136997

57425

41.92

79572

58.08

1:1.4

1979

152033

67452

44.37

84581

55.63

1:1.3

1980

168701

84910

50.33

83791

49.67

1:1.0

1981

187464

109746

58.54

77718

41.46

1:0.7

1982

209010

123163

58.93

85847

41.07

1:0.7

1983

226472

129560

57.21

96912

42.79

1:0.7

1984

262851

141747

53.93

121104

46.07

1:0.9

1985

355692

163387

45.94

192305

54.06

1:1.2

1986

412518

180653

43.79

231865

56.21

1:1.3

1987

516286

231564

44.85

284722

55.15

1:1.2

1988

664057

319364

48.09

344693

51.91

1:1.1

1989

792060

369577

46.66

422483

53.34

1:1.1

1990

824869

390534

47.34

434335

52.66

1:1.1

1991

956670

414707

43.35

541963

56.65

1:1.3

1992

1273284

491927

38.63

781357

61.37

1:1.6

1993

2003126

615306

30.72

1387820

69.28

1:2.2

1994

2554145

788154

30.86

1765991

69.14

1:2.2

1995

2665127

931714

34.96

1733413

65.04

1:1.9

1996

2570572

923732

35.94

1646840

64.06

1:1.9

1997

2750692

964328

35.06

1786364

64.94

1:1.9

1998

2892219

963388

33.31

1928831

66.69

1:2.0

1999

3002125

965195

32.15

2036930

67.85

1:2.1

2000

3283229

1010347

30.77

2272882

69.23

1:2.3

2001

3683987

1076703

29.23

2607284

70.73

1:2.4

2002

4178409

1160373

27.77

3018036

72.23

1:2.6

2003

5006187

1168493

23.34

3837694

76.66

1:3.3

2004

7351643

1624850

22.10

5726793

77.90

1:3.5

2005

8464482

1792235

21.17

6672247

78.83

1:3.7

资料来源:1、产值数据,1977年以前数据摘自《当代广西柳州市》;1978年以后数据摘自2006年《柳州经济统计年鉴》;2、其他数据为根据以上数据计算整理。

(3)“退二进三”战略的过早实施与工业实力的相对下滑。

进入90年代,在工业化刚处于初期,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亟待调整转化升级的情况下,柳州市过早地实施了“退二进三”的产业发展战略,三次产业的结构位次变动趋势由“二、三、一”转变为“三、二、一”(20012002年),投资向第三产业过度倾斜直接导致了柳州市经济竞争力的下降。自1990年至2002年,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第二产业(19921993年例外),速度差距最大时达到13.73个百分点(1995年),第二产业甚至出现几乎是零增长(1990年),使得此前在区域内具有产业比较优势的工业部门在总体上出现退步,导致经济后续增长乏力(见表五)。

表五:            1990——2005年三次产业构成及增长速度比较     

                          (按当年价格计算)                             单位:%

年份

三次产业构成

三次产业增长速度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90

22.7

45.88

31.42

24.75

0.70

8.15

1991

19.41

46.78

33.81

-0.12

19.08

25.69

1992

17.99

47.80

34.22

14.71

26.49

25.27

1993

15.38

53.77

30.85

18.18

55.41

24.56

1994

14.87

55.77

29.37

29.69

39.19

27.77

1995

16.47

52.61

30.92

39.0

18.40

32.13

1996

17.86

46.16

35.97

9.15

11.71

17.06

1997

16.68

45.39

37.93

5.03

10.60

18.61

1998

16.02

44.28

39.69

3.59

5.23

12.87

1999

15.59

43.39

41.02

2.48

3.18

8.82

2000

14.85

42.64

42.51

4.94

8.25

14.15

2001

13.89

42.24

43.87

5.44

11.73

16.38

2002

13.62

43.07

43.31

8.8

13.05

9.50

2003

12.34

46.67

41.00

4.08

24.52

8.78

2004

12.38

51.28

36.34

22.31

33.98

8.08

2005

11.51

51.97

36.51

8.04

17.71

16.70

资料来源:根据2006年《柳州经济统计年鉴》整理。

 

20009月,柳州市确立了“工业立柳”的发展战略,将工业作为柳州发展的重心,加大了对工业技改的投入,特别是重工业的投入,柳州工业重新焕发了生机,三次产业结构也逐步趋于合理。

(三)柳州市产业结构现状

1、产业结构的特点

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起伏较大,但总体体现出工业城市的特点。从1990年至2005年,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在平稳中逐步下降,第二产业起伏较大,从1994年占到55.77%下降到2001年的42.24%,再恢复到2005年的51.97%。但总体上来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还是最大(20012002年例外)。第三产业的发展迅速,一度与第二产业平起平坐,最高时甚至超过二产1.63个百分点(2001年)。从近两年三次产业的构成看,柳州的三次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发展,符合柳州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的特点。

⑵产业结构和发展速度上的变化体现了发展战略的变化。有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就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最后就得到什么样的发展成果。应该说柳州市在发展战略上曾经有过失误,造成了第二产业发展的迟滞。但从2000年提出“工业立柳,强市富民”,2002年提出“再造一个工业柳州”,2005年提出从“柳州制造”向“柳州创造”转变,2006年提出“工业强市,富民兴柳”,都没有离开发展工业这个核心战略,柳州工业总产值从2000年的328.32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1083.57亿元,增长3倍多,带动了柳州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⑶产业结构体现出劳动力就业情况的变化。一产的就业比重在逐年缓慢下降,二产除2002年下降较明显外,基本保持平衡,三产则吸收了一产释出的比重。只是目前的就业结构很不合理,如何大幅减少一产的就业比重,增加二、三产业就业比重是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考虑的重要内容。

表六:                柳州市2000——2004年三次产业中就业比重

名称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人数

(万人)

比重

%

人数

(万人)

比重

%

人数

(万人)

比重

%

人数

(万人)

比重

%

人数

(万人)

比重

%

年末总人口

183.48

 

186.1

 

348.51

 

351.26

 

354.51

 

就业人口

28.62

 

29.34

 

186.17

 

188.41

 

191.78

 

一产

1.19

4.16

1.17

3.99

100.76

54

96.59

51

94.26

49

二产

14.04

49.06

14.91

50.82

31.24

17

31.25

17

31.79

17

三产

13.39

46.79

13.26

45.19

54.18

29

60.57

32

65.73

34

注:1、资料来源为根据历年《柳州年鉴》、《柳州经济统计年鉴》整理;2、因统计口径原因,2000、2001年就业人口和三次产业就业人口数据为在岗人数,且所有数据都不包含融安、融水、三江、鹿寨4县。

2、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⑴第二产业比重偏低,与柳州工业发展的阶段不相适应。从1990年到2003年,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第二产业的比重都低于50%,这是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不相适应的。主要是过早实施了“退二进三”的产业发展战略,产业结构失衡,从而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⑵工业内部轻重结构比例失调。工业内部轻重结构合理的比例一般是1:1或重略大于轻,但柳州市1980年至1984年,轻工业比重明显高于重工业,这正是柳州轻纺和家电业的黄金期。但后来国家调整压缩轻纺业,柳州的轻纺产业几乎全军覆灭,而家电业的辉煌也没有持续多久,不少企业破产、倒闭、改产。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企业没有及时将产品升级换代,全市整个产业没有及时优化升级是主要原因之一。而最近几年,由于汽车、机械、冶金三大支柱产业的加速发展,柳州的工业结构又有些偏“重”,2005年轻重结构比为1:3.7。这说明柳州的轻工业发展迟滞,应该说这也是不正常的,这样发展下去的后果必将是影响经济的良性发展。

⑶三次产业在低水平上发展。在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70%-80%是依靠新技术实现的,而柳州200320042005年全市新产品产值率分别为27.15%31.34%24.04%。只有象柳工、欧维姆等少数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有较大的突破,而大多数企业生产的仍然是能耗高、科技含量低、效益低的产品。科技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的应用更加少,高科技农业在柳州几乎没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柳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任务是十分紧迫而艰巨的。

(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战略意义。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既是国民经济发展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当前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解决经济运行中诸多矛盾的当务之急。

1、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柳州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柳州经济的对外开放度一直不高,柳州企业一直没有大规模“走出去”,但是随着WTO过渡期的结束,随着中国东盟经济合作的日益加深,柳州的企业不得不面对国内外企业的激烈竞争。与跨国公司比,我们本来就没有优势;与国内同行比,我们基本上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与东盟国家比,他们正迎头赶上(如越南也即将加入WTO)。如果我们的产业不调整、产品不升级,就会失去竞争力,还没有走出去,就被挤压而死,这是应该绝对避免的。

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助于促进柳州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于我们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更注重量的增长,而忽视产业素质的提高和升级,所以,经济发展主要是靠高投资、高积累来支撑的,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效益与经济发展的速度没有同步增长,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偏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的就是淘汰落后的生产装备,用更先进、更节能、更高效的技术来生产品质更高、效益更好、更适合现代人需求的产品。在经济总量还没有做大的情况下,必须更加注重增长方式的转变,这是柳州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生产方式的转变必然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比如,目前柳州的支柱产业是汽车、机械、冶金,汽车业主要是处于低端的微车,冶金也无法生产市场需求量大,附加值高的易拉罐、汽车用薄型板材等。而如果能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机电仪一体化等高技术产业发展成支柱产业,那么柳州工业的经济效益将大大提高,工业竞争力将大大增强。

3、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突破口。推进“两化”,要选择一个突破口,而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突破口应该是合适的。首先,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与当前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相对接。2006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由过去的“又快又好”转变为现在的“又好又快”,这不仅仅是文字上的调整,更是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比如,今后国家对单位GDP能耗的指标已有硬性的规定,我们是不能拖的。主动调整与被动限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绝对不一样的。其次,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可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经济发展的后劲,降低柳州经济发展的风险。因为从发展的前景、潜力来看,目前的三大支柱产业毕竟都是传统产业,受资源和环境的影响较大,而且还受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的制约,应该说发展的空间都已经相当有限。据有关专家分析,到2010年,柳州汽车能达到70万辆就很可观了(2006年为53.3万辆),钢产量最多达到1000万吨(2006年为566.46万吨),因此,必须培育新的支柱产业,而且是越早、越快越好。培育新的支柱产业的过程就是一个产业优化升级的过程。在新项目的选择上,除了考虑到已有产业的优化(盘活存量)以外,更要注重产业升级,用高新技术产业来带动经济的增长(扩张增量)。可以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顺利发展的过程,就是工业化和城镇化顺利推进的过程。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和原则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目的)有两个:一是产业结构合理化,二是产业结构层次提升。产业结构合理化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前提,产业结构的层次提升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结构合理化就是要让三次产业的结构有一个能相互促进发展的合适的构成,包括各次产业内部的结构也要合理;结构的层次提升就是要提升产业的技术层次,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即具有高附加值、高增长潜力的新产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及时得到调整,技术层次较高的产业不断得到提升,而技术相对落后的产业逐步被淘汰。

柳州产业结构目前不合理的地方就是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有些偏“重”,应适当增加轻工业的比重。最重要的是提升产业技术层次,这是当前柳州产业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如果在“十一五”期末,柳州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上升到30%,那么就会为以后的经济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原则

1、坚持市场为导向的原则。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实际上就是技术、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重新配置的问题。我们已经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就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是保持经济活力,促进经济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则。

2、坚持依靠科技创新为动力的原则。柳州是个老工业基地,产业技术层次低,产品能耗高,附加值低,一直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壮大。虽然这些年我们也一直在不断进行技术改造,但新技术、新产品更新改造的力度一直不大。企业受到财力、人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能力还是比较弱。但目前从政府到企业,大家都已经有了共识,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

3、坚持以企业为主体的原则。企业是构成产业的经济细胞,无论是生产结构、产品结构还是企业内部结构和素质都能得到体现。目前,柳州市属企业基本上已完成改制,国有资本已基本退出企业,但在柳的中央直属、区属企业国有成份仍占很大比重。对于市场经济来说,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应由企业自主说了算,但在一些国有(控股)企业,有时还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因此,国有(控股)企业机制不灵活的问题仍在考验我们的政府对市场经济的掌控能力。

4、坚持资本、技术密集与劳动密集相结合的原则。提升产业层次,提高劳动生产率,与解决就业问题是一对矛盾。在就业压力巨大的情况下,我们发展新兴产业,在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就业问题,保持相应数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使产业优化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协调一致起来。

(三)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1、充分发挥好政府的推动和引导作用,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保证。一是市场机制的不完善需要政府的推动和引导。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已初步建立,但市场机制还存在许多缺陷,市场发育不成熟,还不能完全真实准确地反映供求关系,也不能正确引导结构优化升级。在柳州,整个社会还普遍存在对市场经济精髓的理解、认识比较肤浅的状况,人们的思想还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比如,在市场经济较发达的广东、浙江省,本地人到企业打工的目的不是为了找份工作,而是为了学会经商办企业的经营之道。一经掌握,他就会辞职出来自己办企业。这就是广东、浙江一带老板特别多、中小企业特别多的根本原因。而在柳州,很多人还满足于在效益好的国有企业有一份较高、较稳定的收入,不愿出来冒风险。因此,我们与东部发达地区在资金、人才、区位上的差距就是次要的了,关键还是观念上的差距。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许多本来应该由市场自行调节的东西就必须先由政府来引导、推动。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复杂性要求政府来引导。产业的调整、优化升级,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也就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因此,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政府的参与、协调和引导才能做好。三是柳州是一个老工业基地,产业优化升级的难度大,必须由政府出面来推动和引导。俗话说“船大难调头”,柳州是个传统产业占主导地位的老工业基地,要使产业优化升级,困难可想而知。而且,柳州的大中型企业绝大部分仍是国有(控股)企业,政府的话语权就更大。因此,推动大中型企业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政府责无旁贷。

2、政府推动和引导作用发挥的途径。坚持市场取向,努力使社会生产适应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也是判断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是否优化的根本标准。政府的工作重点就是要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

 

三、柳州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备的基础及路径选择

 

(一)实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础。首先,产业优化升级已成为党委、政府的共识。在2006925召开的中共柳州市第十次党代会上,市委书记蒋济雄在报告中提出:“到2010年,力争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低于10%,工业化水平达到53%,工业化率提高到6以上,城镇化率超过50%”,“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柳州要成为在全区率先实现工业化的示范城市”。党委政府的推动和引导将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动力。其次,产业优化升级越来越成为企业的自主行动。柳州的企业越来越认识到,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技术的创新、产品的创新是产业优化升级的基础,三大支柱产业的龙头企业也好,五大传统产业也好,都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的生存之道。每年都加大技改力度,加快产品的创新和技术进步步伐,涌现了柳工、欧维姆、两面针等在国内同行业中的排头兵企业。企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体,企业主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也就加快了。再次,柳州整体发展实力的提高,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和人才等方面的保障。2006年,柳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6.91亿元,工业总产值1083.57亿元,财政收入95.20亿元。今年柳州用于工业技改的投资达到65亿元。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障。同时,不少企业的人才实力,科研力量也有了较大的提高。柳工、柳钢、欧维姆等企业都有了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还有不少企业与全国知名大学、科研院所进行人力资源合作,保证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选择

1、以制度创新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中国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史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哪个地方的政策、机制灵活,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哪个地方的经济就能得到快速发展。当几乎全国都在热议“苏南模式”时,苏南人却说:“我们没有模式。因为模式固定了,就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了”。柳州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有时习惯于眼光瞄着别人发展,看别人已有的东西、上级肯定的东西,自己才敢拿回来。但拿回来的东西有时又“水土不服”,结果造成错失发展良机。现在柳州在中小企业发展、工业园区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完全可以结合柳州的实际,创新发展机制、政策、管理方式,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子来。“柳州精神”中有一条叫“敢为人先”,要真正落实这一条才行。

关于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目前已基本形成共识:中小企业是柳州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中小企业兴则柳州兴。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小企业数量多,机制灵活,适应市场能力强(2005年柳州市有中小企业22890家,占全市工业企业的99.8%,基本上都是民营企业),另一方面柳州具有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基本上都是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但是,发展中小企业的各种问题却难以解决。如何来破这个题?一是要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据资料显示,中小企业融资率较好的杭州市为100%,上海为70%,柳州虽然没有这方面的数据,但可以肯定的是不会太高。其实,柳州在中小企业发展问题上也正在进行积极的探索,推出了不少好的政策(中心课题组在《柳州市中小企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中已有详细介绍,这里不再累述),但效果不理想,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凡事只要“认真”了,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别的地区能解决的问题,相信柳州也应该能够解决。二是要以产业集群方式发展中小企业。现代经济学认为,小企业薄弱不是因为小,而是因为孤立,一旦小企业成了群,其整合的效用,专业化程度、工艺的精致远远大于“1+1=2的效果。倾力打造汽车产业集群是柳州目前的一大产业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环节就是提升配套中小企业的素质,提高本地企业配套率。建设好阳和、新兴等汽车零部件工业园,对于打造柳州汽车产业集群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三是着力营造全民创业的氛围,鼓励创造、宽容失败,让更多的人参与创新。在政策上让老百姓更方便创业,要有放水养鱼、藏富于民的思想,切忌杀鸡取卵;在宣传上要大力宣扬创业光荣的理念,建议有关部门借鉴中央电视台《财富故事会》、《致富经》等栏目的做法,大力宣传那些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创造财富的劳动者,在全社会营造一个创业、致富光荣的良好环境。

2、以技术创新推进产业升级换代。技术创新是产品的生命、是企业的生命、是产业的生命,我们已提出了从“柳州制造”向“柳州创造”转变,问题是如何实现这个转变,怎样解决创新中所需要的资金、人才等瓶颈问题。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企业不主动,一切都没用。企业是按照市场的规律来经营的。但创新需要的资金和人才的制约,使得企业一时难有大的作为,这就需要政府在政策、资金上的引领。无锡市有两个扶持企业发展的经验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一个是法尔胜经验,这是政府支持老企业依靠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使企业脱胎换骨的成功典型;另一个是尚德经验,是政府利用风险投资机制扶持高科技新兴企业发展的成功典型。柳州也有一些技术含量高,有较好的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我们可以根据柳州工业发展战略,选择一两个进行重点扶持,使其在关键技术上获得重大突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发展成为在国内甚至国际上的知名企业,从而带动柳州高科技产业的整体提升。《产业成长计划》、《强优企业成长计划》、《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品牌成长计划》有助于产业的优化升级,但关键在落实。

 

四、“十一五”期柳州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和重点

 

(一)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和重点

2005年,在柳州的356万人口中,有233万农村居民,占6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全市为2534元,其中六县中最高的鹿寨县为3008元,最低的融水县只有1974元;而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全市为9556元,六县中最高的鹿寨县为8630元,最低的融水县只有6972元。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分别是城镇居民的69%54%35.6%。因此,柳州城镇化的任务任重道远。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推进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1、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

⑴农业投入结构的变化

农业投入结构的变化包括土地投入结构、劳动力投入结构、资金投入结构和技术投入结构。由于技术投入结构的变化分别反映在前三个结构变动中,这里仅从土地、劳动力和资金投入结构来分析。

①土地要素的投入及其结构变化

“十五”期间,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比重除2002年有所下降外,其他年份保持稳中有升,这主要是粮食价格的稳定及国家对种粮的补贴等措施,促使农民提高了种粮的积极性。经济作物从2003年下降较大,主要是2003年融安、融水、三江三个县划归柳州市管辖,这三个县比重偏低。与此刚好相反,这三个县“其他作物”种植面积又比较大。(见表七)

表七:       “十五”期间种植业内部播种面积的构成情况        (单位:%)

        年份

类别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粮食作物

43.8

40.3

44

44.5

45.4

经济作物

33.8

36.5

29

29.5

28.5

其他作物

22.4

23.2

27

26

26.1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柳州经济统计年鉴》计算整理。

②劳动力要素的投入及其结构变化

从表八中可以看出,种植业占用劳动力比重达到70%左右,从2003年开始,每年以2-3个百分点的速度在下降,主要流向是外出从业人员增加。而工业从业人员增长不明显,这说明了柳州农业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城镇化的速度比较缓慢。

表八:        “十五”期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情况             (单位:%)

            年 份

类 别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农村种植业从业人员

74.95

74.90

72.12

69.02

67.69

工业从业人员

2.83

3.87

3.69

3.81

3.82

建筑业从业人员

1.89

2.56

2.24

2.33

2.41

服务业从业人员

5.97

5.69

4.89

5.39

5.37

其他从业人员

14.36

12.97

17.06

19.45

20.71

其中外出从业人员

11.69

10.44

14.73

16.86

18.04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柳州经济统计年鉴》计算整理。

③资本要素投入结构的变化

从表九中看出,近几年对农业、牧业的投入占了90%以上,而农业、林业、渔业的投入是逐年下降,只有牧业逐年上升,服务业的投入相当低,说明农业服务业还有待开发。

表九:                   农业内部各部门中间消耗结构变动情况              (单位:%)

            年 份

类 别

2003

2004

2005

农业

48.13

46.28

45.26

林业

4.09

3.74

3.92

牧业

42.36

44.74

45.69

渔业

3.69

3.60

3.49

服务业

 

1.64

1.65

注:1、资料来源:根据历年《柳州经济统计年鉴》整理;2、因统计资料原因,只比较2003年以后的数据。

⑵农业产出结构的变化

从表十中看到,农业(种植业)与牧业此消彼长,幅度大抵相当,林业与渔业也是此消彼长,幅度大抵相当,使得产出结构逐步向合理化发展。这也与资本要素的投入结构是一致的。

表十:                       农业产值结构的变化                           (单位:%)

         类 别

年 份

农业(种植业)

林业

牧业

渔业

2001

64.17

4.53

26.47

4.82

2002

63.71

4.78

26.49

5.02

2003

58.82

5.78

30.38

3.78

2004

57.64

5.25

32.24

3.71

2005

57.46

5.19

32.56

3.63

资料来源:根据2006年《柳州经济统计年鉴》计算整理。

2、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层次低,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六个县,尤其是北部融安、融水、三江三个县,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占绝大多数,收入来源还主要靠种植粮食作物。而优质高产粮食、绿色水果、蔬菜的比重还不高。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十五”期,我市大抓了农业产业化,评定和扶持了30家农业重点龙头企业,但与农业落后的局面相比,带动作用还不明显。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仍是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

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

要完成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柳州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选择确定好产业调整和优化升级的方向和重点。

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

解决柳州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不能简单理解为多种点什么,少种点什么,或者多养点什么,少养点什么的问题,而是要确定关系农村经济发展全局的产业发展方向、产业重点、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布局等重大问题。不仅要解决当前农民增收难问题,更要立足于农业和农村的长远发展,立足于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村经济总体素质,立足于提高农产品竞争力,营造市场经济条件下,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柳州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产业结构,实现柳州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⑵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

一是增加科技投入,依靠科技提升农林牧渔产品的产量、质量,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要向农民推广农业科技知识,培养新型农民;要大力培育、推广适宜柳州地区环境、气候特点的粮食、经济作物、畜牧品种,促进农作物、畜牧品种的升级换代。要将科技投入、产出的情况作为一项主要指标来统计、考核,以促进科技在农业领域的推广。二是要在保证粮食稳定生产的前提下,重点发展经济类作物、城市工业原材料等产业。如甘蔗、桑蚕、茶叶、竹木、中药材、名优水果等。改变以粮食为主的传统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三是大力培育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进农业产业化,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及农产品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以“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协会+农户”等形式,实现“扶持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目标。到“十一五”期末,实现培育60家农业龙头企业,带动100万户(次)农民进入产业化经营领域,实现农户人均增收1000元的计划。

(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和重点

1、工业产业结构的现状

“十五”期间,柳州市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787.2亿元,是“九五”期的1.9倍,年均增长20.8%,比“九五”期年均4.5%的增长速度高16个百分点。“十五”期间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193亿元,是“九五”期的2.9倍,年均增长速度达21.8%,比“九五”期高19.7个百分点。

2005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846.45亿元,其中轻工业179.22亿元,重工业667.23亿元,轻、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是21.17%78.83%。柳州工业化水平达到48%,已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2006年,柳州工业再上新台阶,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1067.55亿元,同比增长27.17%,柳州工业驶入高速发展轨道。

目前,柳州工业已形成了以汽车、机械、冶金三大支柱产业为主,以化工、制糖、建材、造纸、日化等五大传统优势产业竟相发展的工业格局。2005年,三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84.3亿元,同比增长17.76%,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的73.5%。“十五”期间,三大支柱产业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136.6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8.8%

2005年,五大传统优势产业在127户检测企业中,共完成工业总产值65.45亿元,实现利润8.4亿元,同比增长46.34%,占全市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24.35%

2、工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是结构偏“重”。从“七五”开始,柳州开始注重发展汽车、机械、冶金等重化工业,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三大支柱产业,但同时忽视了轻工业的投入和发展。轻重结构已由1985年的45.94%54.06%,变成了2005年的21.17%78.83%,曾经辉煌一时的柳州轻纺、家电业变得萧条。由于重化工业受能源、原材料、市场等制约因素影响较大,加之柳州重化工业整体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柳州经济容易出现大的波动。因此,重振柳州轻工业,使柳州工业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柳州经济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是结构偏“硬”。就是指柳州的工业是传统产业占主导地位。柳州工业中传统产业占到了90%以上。虽说传统产业并不就是夕阳产业,但传统产业设备陈旧、更新改造难度大,能耗高、效益低是实际。以2003年为例,柳州工业增加值率(工业增加值占同期工业产值比重)为26.97%,低于全区的31.08%,南宁的34.79%、桂林的33.24%,在全区15个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二。

三是结构偏“低”。就是指柳州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少,产业素质、产品的科技含量低,企业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产品比较少,科技进步在工业增加值中的贡献率低。目前,柳州的高新技术企业有49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8%2005年新产品产值率只有24.04%

3、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和重点

⑴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

培育、扶持轻工产业的发展,提升轻工业的比重,构建一个轻重工业结构合理的产业结构;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改造企业的组织结构,提升管理效率;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产品结构,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培育、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努力打造新的支柱产业,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⑵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

①发展具有柳州特色的轻工业。第一是有传统技术基础的。比如轻纺工业,这曾经是柳州的支柱产业。现在柳州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最明显的就是东桑西移。桑蚕在鹿寨、柳江、柳城等几个县已成规模,似有发展成继蔗糖产业之后的第二大县域经济支柱产业,培育、扶持这个产业的最好办法就是恢复发展柳州的轻纺工业,延长产业链。当然,必须是技术在更高层次上的、更绿色环保的,否则产品就没有竞争力。政府一定要把好这个关。再比如食品、日化、造纸、耐用消费品等,这在柳州被称作传统优势产业,但小、散、弱,形不成大产业。义乌人能把小小的纽扣做成大产业,我们也不应该忽视这些小产业的培育。第二是有原材料的。比如农副产品加工业。柳州农村有大量的竹木、茶叶、水果等农副产品,做好这些产品的深加工,市场也相当大。关键是技术要上去,质量要过关,要打造自己的品牌。龙头企业的扶持、培育非常重要。做好轻工产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城镇化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②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柳州是一个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占70%以上,所产生的产值、利税、所带动的相关行业、就业使得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如何来改造和提升传统行业,对于柳州人来说是个重大课题。具体用什么样的高新技术来改造企业,各级政府都有明确的产业政策,鼓励什么、限制什么、淘汰什么,企业都很清楚,对于本行业中哪些技术是先进的,哪些是落后的,企业也都很明白。这里阐述三个问题,一是政策与机遇问题。其实,我们有许多优惠政策,如西部大开发、龙头企业扶持、各种税收优惠政策,等等;我们还处在泛珠三角、泛北部湾、泛湄公河次区域等合作框架内。为什么我们的发展还不够快?我们是否充分利用了这些政策和机遇?发达地区的经验是:现在伸手向上要政策已过时了,关键是看你会不会强抓机遇。二是引导企业加大技改的投入。2004年,柳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技术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0.82%,较好的企业柳工也只有3%左右,发达国家一般为8%左右。而就是这不足1%的经费许多企业还用不完。因为这点经费搞大的技术研发是杯水车薪,搞小的项目又用不上。因此,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有效发挥有限经费的作用非常重要。政府要继续发挥好科技三项经费等扶持基金的引导作用,促使企业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尤其是那些重点项目、关键技术,要舍得长期投入。三是要改变政绩观念,克服浮躁心理,树立长远发展战略。要横下一条心,即使短期内GDP增长受些影响,也要让企业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改造。浙江绍兴市用“凤凰涅磐”来形容他们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坚定决心,有了这种勇气和魄力,我们就能较快地完成传统工业的改造和提升,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③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在“十一五”规划中,我市已把新材料、生物与医药、机电仪一体化与电子信息、新能源与环保作为今后发展的四大新兴重点产业,因为这些产业在柳州有一定的基础,有“种子”企业。在市场化的条件下,如何将它们发展成大产业,甚至是柳州今后的支柱产业,还要做许多艰苦细致的工作。一是要制定完善的新兴产业成长计划。成长计划不但要有前瞻性,更要有可操作性,要通过落实这些计划就能有效地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明确重点扶持的龙头企业、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重点采取的扶持措施以及要达到的目标。二是要着力解决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主要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问题。如新材料产业中铟钯材抢占技术制高点的问题,只有占据技术制高点,才能有资格参与制定产业技术标准,才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三)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和重点

1、服务业产业结构的现状

①产值结构变动情况

从表十一中可以看到,运输邮政、批发零售、餐饮三大传统服务业在服务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由2003年的26.65%下降到2005年的16.28%,下降了10.37个百分点,主要是邮政业务萎缩造成的;批发零售贸易则上涨了10.84个百分点,说明柳州这几年大力发展商贸流通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餐饮业在经历了2003年的“非典”打击后,上升势头不错。在金融保险、电子信息服务、房地产三个新兴服务业中,应该说令人失望。金融业比重逐步下滑,说明柳州的金融行业对经济的支持力度相对降低,最有潜力的电子信息产业原地踏步,看不到腾飞的迹象;而房地产业,2005年虽几乎翻了一番,但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的进一步显现,前景不容乐观。

表十一                服务业内部部分行业总产值结构变动情况                  (单位:%)

                                   (按当年价格计算)

年份

运输邮政业

批发零售贸易业

金融保险业

餐饮业

电子信息服务业

房地产业

占三产比重

占GDP比重

占三产比重

占GDP比重

占三产比重

占GDP比重

占三产比重

占GDP比重

占三产比重

占GDP比重

占三产比重

占GDP比重

2003

26.65

8.16

8.14

2.24

11.72

3.23

2.60

0.72

7.21

1.99

6.87

2.54

2004

19.20

6.42

21.83

7.30

11.21

3.75

4.96

1.66

 

 

6.92

2.31

2005

16.28

5.95

19.08

6.97

7.45

2.72

7.42

2.71

7.81

2.85

12.19

4.45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柳州经济统计年鉴》计算整理。

②就业结构变动情况

从表十二中看出,批发零售、金融保险、餐饮、电子信息这些行业,在就业方面增长不大,而运输邮电、房地产两个行业还减少了就业比重,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柳州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表十二                服务业内部部分行业就业结构变动情况             (单位:%)    

年份

运输邮政业

批发零售贸易业

金融保险业

餐饮业

电子信息业

房地产业

占三产劳动力比重

占全社会比重

占三产劳动力比重

占全社会比重

占三产劳动力比重

占全社会比重

占GDP比重

占全社会比重

占三产劳动力比重

占全社会比重

占三产劳动力比重

占全社会比重

2003

13.66

6.06

9.96

4.42

5.98

2.66

2.20

0.98

2.69

1.19

1.87

0.83

2004

8.33

3.75

10.86

4.89

6.23

2.80

2.32

1.04

3.06

1.38

1.62

0.73

2005

8.73

4.03

9.89

4.57

6.21

2.87

2.24

1.03

2.96

1.37

0.95

0.77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柳州经济统计年鉴》计算整理。

2、服务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⑴新兴服务业发展缓慢,结构层次低。金融保险、电子信息服务、房地产等新兴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太小,金融保险还在萎缩。2005年这些行业占地区生产总值和服务业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是10.02%27.49%,而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分别是15.63%42.78%,说明新兴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⑵就业结构失衡。新兴产业由于发展缓慢难以大量吸收就业,而传统产业又不断释出就业人员,使得服务业解决就业的功能相对减弱。

3、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和重点

⑴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

适应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性服务业将有质的提高。到“十一五”期末,柳州市居民人均GDP将超过3000美元,工业化水平达到53%,工业化率达到6以上,城镇化率超过50%,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但会促进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保障水平的提高,而且必将增加对文化、教育、旅游、医疗保健等领域的需求,促进这些领域从量到质的变化。

适应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将加快发展。在全区率先实现工业化是柳州今后工作的奋斗目标,要适应这个发展的需要,柳州必须加快发展与工业产业发展相配套的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的要求,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将迅速崛起。尽管柳州在信息产业、技术研发等服务方面还相当薄弱,但这个进程会逐渐加快,并将最终成为第三产业的主力军。

⑵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

①信息产业。我们处在一个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交织发展的社会,我们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柳州是一个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城市,提升制造业的唯一方法就是将电子信息技术融入制造业。机电仪一体化是柳州制造业与信息产业相互结合的最佳途径。

②金融保险业。从200612月开始,按照中国加入WTO的承诺,我国已对国外金融企业开放人民币业务,这对柳州的企业和居民来说是个好消息。因为这不仅会促进国内金融业提高服务水平,而且在不久的将来还可以直接享受到国外金融企业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③房地产业。柳州的房地产业发展一直比较平稳,随着“再建一个柳州”东进战略的实施,房地产业对柳州的经济发展一定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④以旅游为中心的服务业。由于受地理和自然条件的限制,柳州旅游业一直发展不起来。随着大旅游理念的树立,“百里柳江”景观带的建设,不断开发出旅游新产品,柳州的旅游业以及相关的交通、餐饮、住宿、文化、娱乐、商业等服务行业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

⑤中介服务业。包括科技、管理、信息、法律等咨询服务,代理、代办、经纪、拍卖等代理性服务,会计、评估、统计、审计、广告、市场调查等专业性服务等。对于这个产业,发达国家都比较重视,日本在1985年该产业的比重就达6.1%2000年达到10%以上。目前国内对这个产业还不是很重视,四川绵阳市于2006年成立了中介服务管理局,成为国内首家成立专门机构的城市。柳州应研究如何学习借鉴,以促进该产业的迅速发展。

⑥社会服务业。包括医疗、教育、科研、文化、娱乐、修理和各类居民服务业。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初期,这类产业占GDP的比重为10%左右,后期达到15%。柳州市2005年该产业占GDP的比重为9.5%。这些产业与社会化改革息息相关,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发展好这些产业,对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构建和谐柳州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题组组长:谢名洋

    课题组成员:张春安 韦学霖 周国云

               笔:张春安 韦学霖

               辑:吴冠旭          对: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