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过渡期柳州市的若干应对方略

  发布日期: 2009-06-30 16:51    |  作者: 中心课题组
 

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入世”应对工作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入世”应对工作,对全市“入世”应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采取了多种措施,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应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提升工业总体水平。

入世四年多以来,为抓住机遇,主动迎接由于进口关税税率逐年下降,外来产品严重冲击的挑战,我市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以创新为动力,苦练内功,加大改革力度,推进企业改组、改制、改造和加强管理,促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外抓增量,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高起点地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企业,不断提升工业总体水平。努力将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与国内外市场融合起来,促进了柳州工业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2005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249.05亿元,是2001年的2.4倍,工业化水平达到48%,在全区率先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4.76亿元,是2001年的2.9倍;完成工业出口交货值 21.54亿元,是2001年的1.16倍。

(二)大力发展水果、花卉、水产品等优势农业,以结构调整避开进口大宗农产品的冲击。

我市大力支持优质商品粮基地建设,鼓励农业综合开发,引导农民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工作,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大力发展水果、花卉、水产品等优势农业,以结构调整避开进口大宗农产品的冲击。加入世贸组织后,柳州市农业生产发展势头保持良好。

2005年柳州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5.71亿元,比上年增长8.36%。其中,农业产值55.00亿元,林业产值4.97亿元,牧业产值31.16亿元,渔业产值3.48亿元(均为当年现行价)。农村三项会战完成投资1.48亿元。完成造林8241公顷。劳务输出6.82万人。农村贫困人口减少2.02万人。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534元,比上年增长12.62%。

(三)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出口产品结构,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变化,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

根据WTO对我国提出的要求及我国对WTO的承诺,我市结合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及出口产品结构特点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在巩固已有的传统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努力开拓东盟、中东、中亚、东欧及非洲市场。二是结合我市产业优势,努力扩大机电产品的出口。三是走科技兴贸之路,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牌和商标,如:柳工的柳工牌装载机、OVM250拉索体系标准,新材料铟的生产专利技术、两面针股份公司的两面针牙膏及系列产品、金嗓子有限公司的金嗓子喉宝等。四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出口产品结构,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变化,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五是加快外贸队伍的培育和建设,推进国有企业改制,改善外贸出口队伍的所有制结构,适应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和竞争的要求。通过上述应对措施,我市对外贸易出口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外贸出口总值由2002年的16755万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28347万美元,2006年预计出口可达39000万美元。出口产品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工业制成品出口达98%以上,机电产品出口达9000万美元,占全市外贸出口总值的23%,与2002年相比提高了13个百分点,新材料的出口从无到有,2006年我市新材料铟的出口将达6000万美元,占全市外贸出口总值的15%。出口市场呈现多元化格局,出口国家和地区达92个,与2002年相比增加了四十个国家和地区。

 

二、认真分析研究“WTO后过渡期”带来的挑战和存在问题

(一)工业生产面临的挑战

一是柳州市汽车外销的国际市场目标主要为发展中国家,但这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汽车行业,其关税普遍过高,一些区域性自由贸易区以多种认证和标准来限制外来汽车产品的进入,造成我市汽车进入这些地区的成本增大和程序更为复杂。

二是贸易壁垒将对我市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存在越来越严重的制约。受限制的汽车产品品种越来越多,设置壁垒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广。同时,由于标准和法规体系一直被发达国家所控制,在产品出口中还受到许多技术环节的制约。

三是“WTO后过渡期”零部件平均关税将降到10%,关税的进一步降低给我市零部件企业与跨国公司竞争带来更大压力。

四是人民币汇率不确定因素增加,而汇率的波动对企业的生产成本、出口价格、盈利状况甚至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都会产生影响,而随着我市出口数量的增大,外汇风险回避将变得更为重要。

五是产品品种少,产能利用率低。目前我市机械产品中达国内先进水平的只有柳工中小型装载机、柳建机预应力锚具等少数产品,与国际同类产品相比,虽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还存在设计水平、工艺水平较低等弱点。另外,目前我市机械工业以传统、中小型机械产品为主,大、精、尖产品极少,国际市场竞争优势不大。

六是技术装备水平低,开发能力弱。我市机械工业制造技术与装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大体还有1520年的差距,虽拥有一部分达国际九十年代水平的引进设备,但大多国产设备已陈旧老化,需进行更新。企业自主开发能力较弱。大部分先进的新技术、产品来自国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技术较少且规模不大。新产品开发周期较长,市场快速反应能力差等。

七是资金不足。除柳工、建机等少数几家机械企业资产负债率较低银行信用等级较高外,大多机械企业负债较重、金融信誉较低,难以获得银行贷款支持。入世后,虽然外资银行可逐步进入我国经营人民币业务,但外资银行的要求更高,我市困难企业也难以获得支持;同时由于金融领域的开放,在华外资企业将会更容易、更方便地获得外资银行人民币贷款,从而增加我市机械工业竞争对手实力。

八是外向型经济不强。目前机械工业中对外开展生产经营的企业较少,进展较慢,熟悉国际竞争规则人才少,跨国经营能力较弱,绝大多数的机械产品在国内销售,出口创汇能力较弱。

九是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较落后。目前我市国有企业所占比重较大,多元化投资主体和股份制企业较少,民营经济未成规模。在柳州的三家企业:柳州锌品股份有限公司、龙城化工厂、柳州有色金属股份公司其立德粉生产销售到欧盟国家,均被起诉反倾销,柳锌、龙化应诉不力,准备不充分,败诉,丧失全部欧洲市场。相当的企业经营机制落后,没有建立起系统的产品市场调研、营销和售后信息反馈体系;大多企业还不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

(二)农业生产面临的挑战

1、糖业。从短期看,加入世贸组织对柳州市蔗糖生产影响作用并不明显。2004年全年柳州市蔗糖销售收入16.08亿元,同比增长2.09%。利税总额4.28亿元,其中利润总额2.91亿元,税金1.37亿元,利润总额比上年增长177.14%,税金总额比上年下降33.17%2005年蔗糖销售收入19.94亿元,同比增长24.00%,。利税总额7.39亿元,其中利润总额6.00亿元,同比增长106.19%,税金1.39亿元,同比增长1.46%。销售单价2003年平均为2607/吨,2004年平均为2888/吨,2005年平均为4408/吨,20069月为4008/吨。数据显示,柳州市2004年至2005年蔗糖销售收入大幅增加,2003年至2006年的蔗糖销售单价呈上升态势。国际油价的高涨,使得巴西等一些糖业主产国转而将甘蔗用于生产酒精等生物能源,产糖量减少也推动了糖价上涨。

就地域特点来看,糖的影响是非常突出的。广西的蔗糖产量占全国糖产量的80%左右,柳州的蔗糖产量占广西的13.00%,农民人均种植糖料作物的数量多,短期内不会有明显的影响,长期以后所受到的影响将是十分直接和明显的。

2001年世贸谈判成功后,一些基本农产品,如小麦、棉花、大豆、大米、蔗糖仍保留进口配额管理,以便顺利过渡,只是配额(即配额内享受低关税的进口数量)有较大的增加。2001年国内市场糖价为3600/吨左右,而国际市场为230美元/吨,折合人民币1900元左右,即便将配额内的20%进口关税考虑在内,国内价格也远高于进口糖价格。到2006年,这些配额将更大幅度地增加,甚至可能随着新一轮WTO贸易谈判而取消,入世对糖的冲击,将通过价格的降低,表现为农民收入的较大幅度降低。大量进口对柳州市62万蔗农的影响将是巨大的,预计将会产生三种可能:一是蔗糖价格下降到成本以下,农民就会停止生产,或者转产其他产品。二是如果没有降低到成本以下,还是有利可图,而农民又缺乏其他就业机会,农民就会继续种植。这时,农民决策的依据并不是受影响的大小,而是在当时的情况下,种植哪种产品比较有利一些。三是原来生产的产品受到的不利影响较大,但是,就当地的条件而言,生产该产品仍然是最有利的,这时,农民就仍然会继续生产原来的产品,生产数量的下降幅度不大。

2、水果。水果生产是土地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入世贸组织,对柳州市水果生产影响不明显。加入世贸组织第一有利于我国扩大水果和果汁出口,特别是浓缩果汁。第二可以促进水果业的结构调整,发展水果加工业。第三有利于优质果品生产基地的建设。我国梨和柑橘价格远低于国际市场价格。一些我国特有的水果品种如荔枝、龙眼和猕猴桃等,今后有一定的出口前景。

柳州市调整产业结构,柑橘种植面积增大,2004年全市种植面积27.40万亩,产量11.5万吨;2005年全市种植面积30.30万亩,产量13.10万吨;2006年春季广西新种柑橘20.37万亩、柳州市新种4.58万亩,占16%2004年柑橘类水果平均售价为3.07/公斤,2005年为2.68/公斤,种植面积连年扩大,产品供给充足,但价格有所下降。

(三)对税收工作的影响

良好的投资软环境使我市吸引外资的步伐逐年加快,截止到2005年年底止,我市共有外资企业173户,全年组织涉外税收收入92708万元,名列全市第三,比2004年增加26896万元,增幅高达40.87%。但在涉外税收收入保持快速增长的形势下,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和隐患:我市外资企业总体税收收入增长,但所得税收入却略有下降,2005年入库7089万元,比2004年减少283万元,减少3.84%,而从2002年以后虽然外资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在迅速增长,但所得税收入一直未能有所突破,形成所得税结构单一,仅依赖极个别支柱企业,缺乏后备发展力量的畸形局面。在我市173户外资企业中,盈利企业仅占总户数的31.58%,亏损面却高达53.51%,特别是化工、制造业等行业,亏损更为严重。

 

三、采取积极措施沉着应对

 

2005年开始,我国“入世”进入后过渡期,各种保护手段将逐步取消,市场开放水平将达到承诺的终点,柳州市应对工作形势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随着过渡期保护屏障的取消,我市经济发展中的一些薄弱环节,如农业竞争力较弱、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地方金融体系风险较大等,将在后过渡期加速开放的压力下进一步凸现。加上出口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没有足够的强势,应对技术标准等非关税贸易壁垒的能力不足,反倾销等贸易摩擦将进入高发期,直接影响到柳州市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为此,各县区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清形势,树立长期应对的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注意权益和义务的平衡,进一步做好后过渡期的应对工作。

(一)保护敏感产业,大力发展重点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

对于汽车工业,一是积极开展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创建活动,扩大汽车及零部件产品出口规模;二是构建财政支持体系,加大对汽车产品出口的金融、财政的支持力度,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增加对重点汽车产品出口企业的授信额度、严格执行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等;三是建立和完善汽车及零部件出口服务体系:建立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支持汽车及零部件出口企业开展各种国际认证工作等;四是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提高出口整体水平,支持汽车及零部件出口企业围绕产品结构调整加快技改步伐、扶持汽车及零部件出口企业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加强对自主品牌的扶持等;五是落实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以东南亚地区为突破口,大力拓展国际市场空间。积极利用外资,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大力培养汽车专业人才和外贸人才。加强汽车产业发展及产品出口的组织保障:组织企业开展反倾销、反补贴应诉等工作,加强反倾销、知识产权保护等业务知识的培训等。

对于农业,一是要重视农产品进口上升对农业部门和农民收入的冲击,特别是对中西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负面影响。加大公共财政在农业上的投入,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引进良种良法的力度,推广机械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预警机制,应对进口产品的冲击。

二是抓住“东桑西移”的机遇,将桑蚕业这一具有特色竞争优势的产业发展成柳州市继蔗糖之后的第二大农业产业,培养替代价值潜力,减小甚至抵消因国内糖料市场受国际市场冲击造成的影响。

三是充分利用水果生产成本具有的比较优势。水果产品很难进行机械化作业,即使是发达国家,生产成本中活劳动的比重也比较高。柳州市有丰富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且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可以进一步发挥水果业的潜力,发展浓缩果汁等产品初加工产业,使之成为种植业的产业支柱。

四是重点加强在研究与推广、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信息和支持系统、质量标准与食品卫生安全、区域性扶贫、环境污染治理、生态脆弱区保护等绿箱政策方面的投入。加强这些方面的投入,不仅仅是出于同世贸组织规则相一致的需要,也是从我市实际出发,促进我市农业长期健康发展的需要。

(二)充分抓住后过渡期加快开放的机遇,大力发展外源型经济。

紧紧围绕提高国际竞争力这一核心,切实转变外经贸增长方式,积极扶持外源型民营企业发展,大力实施科技兴贸和品牌战略,努力开拓新兴出口市场,进一步优化外贸经营主体结构、出口商品结构和出口市场结构,促进对外经济贸易速度、质量、效益协调发展。调整利用外资发展战略,紧紧抓住国际产业和国际资本加速向中国转移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千方百计扩大利用外资,着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与水平。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具备条件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到境外投资兴办企业,带动设备和原材料出口,抢占国际市场。

(三)抓住后过渡期的时机,加快发展服务业。

我市服务业特别是商品流通业也进入了十分有利的发展机遇期。一是流通产业借此机会重组整合。WTO后过渡期,有助于改造现行的批发与零售、内贸与外贸、商业与物资相互分割的局面。通过发展代理、特许经营等新型经营方式,推动行政导向的经营组织方式全面转向市场导向的经营组织方式;二是新兴物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是国有流通企业的改组、改造步伐将加快。更多的外资进入,可以加快流通企业形成多元投资主体,使产权结构趋于合理;四是国外平等的市场准入条件,也将为我市服务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创造更好的条件。

(四)密切关注产业安全形势,加快建立支持保护体系。

要不断加强产业国际竞争力调查与评价工作,完善产业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密切关注农业、汽车、金融、流通等重点敏感行业的产业安全形势,充分运用贸易救济措施保护受到进口冲击的行业。研究制订信息、食品、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重要技术标准,加快建设检疫、海关、知识产权等多部门支持的综合性保护体系,维护柳州市产业安全。

(五)正确认识和积极防范国际贸易摩擦,维护有利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经贸环境。

加强政府对外交涉力度,克服贸易壁垒和不公正待遇,争取更多企业和行业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加大柳州市短缺资源产品和技术设备进口,争取进出口贸易基本平衡。抓紧建设进出口预警系统,围绕柳州的重点产业和敏感产业,以及重点产品和敏感产品,跟踪监测,形成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完善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多体联动”机制,做到信息及时传递、行动快速协调,争取无论是在应诉还是申诉中都能反映我市产业和企业的合法利益,及时、充分地维护柳州产业在开放竞争中的安全。完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强化外贸促进服务体系建设,增强企业反倾销、反补贴的应对能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在行业管理与服务方面的积极作用,为企业应对各类国际贸易摩擦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

(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竞争力。

要进一步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综合治理的领导和协调,提高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坚决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建设一批为企业服务的公共创新平台,大力发展民营科研机构,提高企业创新和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促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加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知识产权工作,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知识产权产业化转移。积极参与粤港澳、泛珠三角与东盟科技与商贸合作,加强技术引进和再创新工作。

 

执笔:黄    冯金梅   廖望坤  

编辑:蒙芳    校对:冯金梅